2025-06-13 15:10:04孙膑为何被挖去膝盖骨?1972年,山东出土一竹简,揭开真相

这一重大发现迅速引起了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甚至吸引了毛主席的目光。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毛主席虽然熟读《孙子兵法》,但《孙膑兵法》一直未能见到过。因此,国务院专门组织了国内一流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着手整理《孙膑兵法》,希望尽早让毛主席阅览这部失传已久的军事巨著。

在紧锣密鼓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后,整理完成的《孙膑兵法》迅速送到了北京。毛主席非常高兴,立即让工作人员为他朗读这些内容。听完后,毛主席还拿起笔,对其中“围魏救赵”这一策略进行了批注:“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这是对孙膑军事智慧的高度评价。

参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的考古学家吴九龙,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充满激动和自豪。他说:“每次回忆这一事件,我都感到无比激动。正是我们让这部失传已久的兵法走进了中南海,传播到全世界,这是我一生的荣光!”

《孙膑兵法》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富有哲理性,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军事著作之一,尽管它的知名度略逊于《孙子兵法》,但同样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与智慧。书中的军事理论博大精深,历史内涵丰富深刻,实践风格鲜明独特,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孙膑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以兵法谋略闻名天下。孙膑曾经遭遇同窗庞涓的迫害,被施以膑刑。后来,他投奔齐国,受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并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所率的魏军,赢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最早记载孙膑事迹的史书包括《战国策》和《韩非子》。在《战国策·齐策一》中提到:“田忌为齐将军,系梁太子申,擒庞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而《魏策二》则描述了孙膑的军事才华,称他“战必不胜,不胜必禽”。《韩非子》是首部记录孙膑遭受膑刑的史书,明确指出他曾被施以膑刑。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孙膑的事迹,并作出评价:“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司马迁认为,虽然孙膑的谋略高超,但未能及时防范庞涓的陷害,导致了自己被膑刑折磨。

据《史记》记载,庞涓在魏国受到魏惠王的重用后,向孙膑发出邀请信,称邀请他共同谋划大计。孙膑误以为这是同窗的提携,便迅速前往魏国,却未料到庞涓心怀嫉妒,设下陷阱,将孙膑囚禁并施以膑刑,令他身心残疾。庞涓本以为孙膑受伤后会一蹶不振,最终只能屈居自己的手下,但他未曾想到,孙膑在遭遇这番折磨后,最终逃到了齐国,并展开了与庞涓的生死较量。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孙膑完成对庞涓复仇的重要一战。山东出土的《孙膑兵法》详细记录了这场战斗的经过。

公元前353年,魏国魏惠王派遣庞涓带领八万大军攻打赵国,庞涓的大军首先在卫国的茬丘展开进攻。卫国不敌魏军,形势十分严峻。齐国得知消息后,齐威王派遣田忌大将率军前往援救。

孙膑根据对魏军的了解,提出了巧妙的作战策略。他告诉田忌,面对魏军强大阵容,正面进攻显然无望,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于是孙膑建议,齐军应当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制造魏军不敢轻易放弃的重要战略据点。

在孙膑的计划下,齐军采取分兵两路的战术,魏军果然上当,被迫分兵回援,最终落入了孙膑的埋伏圈。桂陵之战中,孙膑创下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术,成功击败了庞涓的魏军,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经典之战。

虽然桂陵之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齐军在随后的战争中却未能彻底消灭魏军,魏军主力依然存在,魏国很快恢复了兵力,并发动反攻。此后,庞涓虽被释放回魏国,但并未受到魏惠王的追责,再度被任命为大将军。

公元前343年,为了报复桂陵之战的失利,魏国太子申与庞涓联手,再度攻齐。此次战斗中,孙膑根据对魏军的判断,再次巧妙设伏,打破了魏军的气焰,最终在马陵一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孙膑的军事思想,通过《孙膑兵法》流传至今,尤其是其中关于“知彼知己”的战略思想,成为无数军事指挥官的必修课。然而,孙膑的智慧与冷酷手段也引发了后人的争议。有人认为他的兵法中含有过多的“诈”与冷酷的策略,不符合儒家的仁义标准,甚至批评他没有做到“知彼知己”,最终也未能保全自身。

然而,孙膑的功绩不容忽视,无论在他的军事策略还是他对战争的深刻见解,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