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1:01:48玄学八卦与拼装组合的套方

为什么死背汤头会学问无根?我们以一个最常用的汤头方剂〝六味地黄丸〞来做说明:

六味地黄丸记载于医方集解中的功效有:主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咳嗽,头昏目眩,耳聋耳鸣,遗精便血,消渴淋漓等等。

很多人看了有这些症状后就去吃,但结果统计起来,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没效,有的起初有效后来没效,有的不但没效而且有副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方剂是由几味药物所组成的,而每一个药物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病机为主治(如活血药去瘀、补气药补气、清热药清热),所以一帖方剂背后相对的就是几个病机,也就是说一个方剂治的病是某种比例下的病机组合,又由上面诸条我们已经知道病机组合的背后等同脉象组合,也就是说某种方剂是为某种六部脉象所设定的,也就说服某帖方剂的时候,你的脉像必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脉象下,这样药与病机才会相符,因为病机相符,所以服用的方剂才会有效。

我们把六味地黄丸的药味拆解来看;

熟地‥‥‥主要补肾阴脉

山茱萸‥‥‥主要补肾阳脉和收涩

山药‥‥‥主要补脾脉阴分

茯苓‥‥‥主要去脾胃脉的水湿

泽泻‥‥‥主要去肾阴肾阳脉的水湿

丹皮‥‥‥主要活血在心、肝脉

所以道理就很明显了,要吃这个固定成方有效果是有条件的,必须六脉的情况分布如下,也就是:

肾阴脉虚细缓→→→虚细对应熟地、缓对应泽泻

肾阳脉虚细缓而散→→→虚细散对应山茱萸、缓对应泽泻

脾脉虚细缓→→→虚细对应山药、缓对应茯苓

心脉或肝脉涩大→→→对应丹皮

如果你的六脉确实如上,则会100%有效(其实是70%有效,30%没效是牵涉更深的脉理医理在内,不过为了方便讲解不节外生枝,在此我们先当成100%有效。)

套方会造成窘境的原因是,只有一条大路通罗马,但旁边岔路却很多,为什么?

岔路随便举都数不尽:譬如诸脉皆同上,唯心脉涩小,难道对应的还是丹皮吗?不是的,对应的应该是桃仁、川芎之类温通的活血药,丹皮是凉通的活血药,该温通却用凉通,心主血脉,血脉一寒,循环变差,药效也跟着降下来、就差这味药用错,整帖破功。

譬如诸脉皆同上,唯又多出一个肝脉沉弦,这是肝气郁滞、肝主一身气机,其他脉象虽无误,就一个气机郁滞,如果严重些,还是导致整帖破功无效。

譬如肾阴脉虚细缓黏,咦?多出个黏脉,是的,那是毒,那保证你只用方中的熟地、泽泻绝对补不进去,为什么?因为毒会导致神经传导呆掉,所以这个病机没考虑到,就是补不进去。

套方遇到的困境还不止呢?譬如2、3诊之后,虽用山茱萸把肾阳脉虽补强了,但茯苓也可能同时把脾胃脉的水湿已经泻光了,如果依原方再用,脾胃脉会因水湿泻过头了反而变燥,脾胃功能一降,吸收一差,山茱萸又补不进去肾阳脉了。

由上面的叙述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没效,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一阵子才开始没效,有的不但没效而且有副作用,原因就是只迷惑于表面症状与方剂所描述的症状相符,而不去探究体内的反应和细微的副病机及2、3诊后病机已经变化,只是一厢情愿的给固定的方药,当然效果就和书上所说的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这还没不包括考虑各药味间轻重比例的问题呢!如果考虑下去问题会更大。知道上面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套方治病是行不通的,那只是老百姓找不到药时的方便用法,就像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成药一般,不应当是医者所效法的。

下面撷取三本我们目前最通用的中医典籍的原序,来证明中医临证必须脉证二者内外互相印证,绝不是单用嘴巴问问,配上自己一厢情愿的方解想法,选方来套就能了事,这样一定会带中医走入死胡同。:

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之所由也。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确而后可施治者也。查脉辨证,而立方焉。

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创始者难为力,后起者易为功,取古人已验之成规,而斟酌用之,为效不既易乎!然而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杀人者,又何以说焉?则以脉候未辨,药性未明,惑于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

吾愿读吾书者,取是方而圆用之,斯真为得方之解也已。〈医方集解. 汪昂原序〉

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强抑弱,意有多端,旨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不慎也。〈本草备要.汪昂原序〉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按:仲景亦重脉矣,伤寒论中每篇皆以脉证并治四字冠首明矣。唯古代是遍诊法,扁鹊接着改成寸口诊,是进步并不是退步,目前唯土家、拉祜、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仍保留遍诊法,但并没有寸口诊好用或方便,所以也没有再走回头路的理由,唯可保留一些较特殊的遍诊法在特殊时候用之可也。依仲景的原序,亦是以寸口诊法为主体。】

【思考点】:

※初学中医的人很容易被方剂所迷惑,而一些前辈却很喜欢用方剂来迷惑人,翻开他的医案,某病用某方痊愈,某病用某方痊愈,帖帖都中,于是就误导后学变成了一个只检方套病而不求疾病病机的迷惑世界。似乎是华陀再世,扁鹊复生,可能吗?临床所见,病机复杂多变,稍稍有1~2味用错,往往整帖药就破功,细查内外核对病机尚嫌不够,岂有病机全然不管,照疾病照症状按图索骥,就能个个收功,童话也。能完全套用古方的10个不到1个,天下哪有那么多刚刚好之事,完全与书本对着,某病用某药,某病用某方的硬套横柴搬入灶方式,最多10个也只能好3个,岂有个个刚好合身的道理,鬼话也。可见古人今人医案喜好灌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10个医案中可能只有1个是真的,治10个其实好1个坏9个,治坏的9个不提,偶中的1个加油添醋,收集成册大似宣扬一番,俨然正统自居,仿佛神医再世,神话也。果如大师所言,中医就是问症状,看报告,然后选方来套,这样就行的通的话,大师们又个个都有不少的弟子,中医早就发达了,还会是今天这副德性吗?笑话也。这些满坑满谷的打广告灌水不实医案(通常只是特例报告而不能重覆,怎么好的医者自己也不知道,没系统没规则,只是一种秘方通报),又令不明其中玄机的后学们神往头昏,拍案赞叹,以为这是通则(其实只是莫名其妙的意外案例),等到了自己按书使用之后,却又发现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没有一个实用的,转而对中医彻底的失望。这是谁的过错?又是谁毁了中医?

※现今人喜欢套方,也喜欢发表方义高论,譬如上面一个六味地黄丸,主治除了医方所写的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水泛为痰,发热咳嗽,头昏目眩,耳聋耳鸣,遗精便血,消渴淋漓等等之外。更有一些大师或科学刊物的发表,譬如:

前列腺肥大常服六味地黄丸可使小便淋漓、尿急、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明显好转。

现代研究实验,六味地黄丸有降血压、改善动物神经系统及性腺功能障碍、增加体重增强体力、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作用、利尿、降血糖、降胆固醇等作用。

常服有改善视物不清、提高视力的功效。慢性眼病如老年性白内障、葡萄膜炎、外伤性角膜溃疡、青光眼症候群等。

六味地黄丸对老人痴呆症有某程度疗效,也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且有助增强记忆。

糖尿病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注意合理调配饮食,能降低血糖、尿糖,明显改善症状。

中风后遗症常服六味地黄丸,如语言不清、口眼歪斜、手足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

不胜枚举,并以发现这些可治项目而沾沾自喜。但事实上,这些讲述都是多余的,依上面对六味地黄丸的拆解,大家可以知道每个方的背后都有一组与其相对应的脉象密码组,只有这密码组符合(病机相符),方药才能启动有效。相同的道理,当这密码组符合时,什么病可以医?不只医方讲的那些,也不只大师或科学研究讲的那些,而是几乎所有的病种都可以医(少部分除外)。

但如果密码组不符合时,则什么病种都医不动?不只医方讲的那些,也不只大师或科学研究讲的那些,而是几乎所有的病种都医不动,用了都没效。这就是方剂用了有效和无效的规则。

由此可知研究密码组才是重点,只要能紧抓密码组,一方六味地黄丸顿时可化成千万方,可治千万种病,何须大师或科学研究赘言可医的病种。如果不能紧抓密码组,自己实验一下,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一种病用了会有效或只有少效或到一半突然就没效(因为症状相同但病机不同或病机只有部分相同或病机已经变化了),那大师或科学研究发表的这些不能复制重现的特例报告心得对中医又有什么功用和帮助?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政府花了大批研究经费在做中医的科学研究,却拉不起中医的原因,因为方向不对,要去高雄却往北走,这样收效会很少。

开头的药王脉学源起有讲过,药王脉学可以贯穿方剂方药,这边讲的就是如何来贯穿,和如何来学习方剂的方法,方剂只是前人的轨迹,能让我们知道前人曾经把那些不同的药类相配伍过?可以造成哪些效果?并不是要我们去用死方,汪昂:「吾愿读吾书者,取是方而圆用之,斯真为得方之解也已。」这句话讲得很明白。这个道理懂,则一方可以自由化成千万方,心中看似无方,实有千军万马,纵横成千方万方,任我自由运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师其意而不必一定要用其方,所以何愁无方?古谚云:「名医无方,而能治病。」就是这个道理,不再为成方所拘束和迷惑,得大自在境地也。如果这个道理不懂,则用药势必越用越窄,规行矩步,食古不化,或攻药或补药,攻补不进,则加活血,活血再不行,只好束手无策,天下恐怕也找不到任何可以适用的方了。

凡一切所有的方剂都一律适用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