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1:40:50浅谈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指导
广州市南国学校
郑楚君
古诗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是一个需要从点滴做起的长期过程,但离不了两个关键的环节——背诵和默写。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背诵默写来积累古诗文,是初中古诗文教学值得探讨的话题。
尽管古诗文的形式多样,背诵难度似乎很大。但事实上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取得较好效果。
一、掌握朗读技巧
掌握朗读技巧除了有助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提高背诵效率,因此,教师对学生背诵技巧的指导离不开朗读技巧的掌握。
首先,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古诗文节奏。古诗文形式固定,句式整齐,格律严谨,音乐性强。正确划分节奏,诗文诵读起来明朗流畅,充满韵律感,便于记忆。五绝和五律可分为两个音节,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也有三个音节的,包括“二、一、二”式,如“晨兴/理/荒秽”,和“二、二、一”式,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边/斜。”七绝和七律主要分为“二、二、三”式和“四、三”式。如“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们的区别在于意思的连贯性和词语的连读性。
其次,学会押韵。古诗中的格律诗大部分是押韵的,一般是“一韵到底”,应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子末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听起来悦耳,诵起来顺口,记起来深刻。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阅金经。”可作为一个句群连贯而读,这里的“青”、“丁”、“形”是同一韵脚,引导学生掌握诗的押韵规律,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文。
最后,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平时不善诵读的学生读起来往往是结结巴巴,不能以正常语速进行。其诵读水平的低下,究其原因是不能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表达诵读者的感受和传达作品的神韵起到关键作用。假如不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就无法体会《春望》中作者所表达的对乱世的悲愤之感和对亲情骨肉的思念之情。如果不了解范仲淹坎坷的一生以及朝廷的内忧外患,就无法将《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情怀表达出来。带着感情诵读古诗文,要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音色交融,令人产生美的感觉。
二、抓住关键词
古诗文的每句话都有关键词。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把这些词作为记忆的连接点,然后再由点成线,由线到面地进行记忆背诵。另外,背诵较复杂的古诗文,需要适当加强复习。通过复习,让学生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诗文的线索,明确诗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起记忆的脉络。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三、先理解后背诵
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必须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知古诗文并寻找“难词难句”,再通过自己的理解串译诗文,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如教《长歌行》,笔者先让学生默读几遍,再分组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难词难句”;随后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同座位的同学互相串讲诗意,期间笔者适时点拨指引,随后学生很快明白原文讲的是时节变换很快,光阴一去不返,表达诗人劝导世人要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之情。在理解诗句之后,让学生反复练习背诵。由于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几遍下来,不少学生已是倒背如流。
四、再造想象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文,我们可以用再造想象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再造想象的作用,在对诗句理解的基础上,把诗句“翻译”成“图像”,再储存到大脑中。然后闭着眼睛回忆,并把这些“图像”再转化成诗句。边想象边背诵,使自己如临其境,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再造想象,就能快速成诵。
五、从熟读引向背诵
古人云:“诵于口,而记于心。”熟读是引导学生从“诵”到“记”的一个必要过程。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现代心理学认为:朗读时尽量使多种感官参与,与视觉区、听觉区、言语区、动觉区等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使朗读成为看、听、说、做的联合活动,使多种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强记忆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脑、口、眼、耳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
诵读既可朗朗出声,也可低唱慢吟,还可变换多种形式,如个别读、同桌读、小组合作读、全体读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中有所感悟,在熟读中培养语感,在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最后,在熟读中慢慢成诵,自然而然从“诵于口”达到“记于心”。
除以上五种背诵古诗文的方法外,还有“化整为零”、“利用配乐背诵”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古诗文可采取不同的背诵方法,效果颇佳。
指导学生背诵要讲究方法,学生的默写更要抓住细节。很多学生认为“背得出”就能“写的对”,但现实中却发现“背得出”不一定能“写的对”。学生在考试中常因书写错漏或字序错误失分。因此,不能只注重背诵环节的指导,还应注重默写细节训练,并及时检查错漏。简单地说,就是要贯彻实施“背诵—默写—纠正”这一完整过程。其中“背诵—默写”是起点,“纠正”是落点。起点要低,落点要高。“起点要低”指的是“背诵—默写”要从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抓起,确保句句准确、段段落实、篇篇过关;“落点要高”指的是让学生在“纠正”中经历“知错—识错—改错”,逐渐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知错”容易做到,学生可自己默写和校对,也可同学间互查互改。难就难在“识错”和“改错”上,即通过查找出错的原因彻底改正书写错误。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识错—改错”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具体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辨别同音异义字
古诗文中存在大量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需要在背诵与默写时仔细辨别。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中的“霄”与“宵”由于音相同且形相近,容易混淆,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中的“凌”便是“登”之意,若写成“临”便是“面对、到、靠近”的意思,不能恰当地表现诗句的意境。
(二)关注同义异形字
古诗文中意思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也屡见不鲜,它们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考试中得分的“盲点”。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陈寿)中的“已”容易被写成“以”;“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范仲淹)中的“具”常被写作“俱”。
(三)注意通假现象
在古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常常以本字来读,这样写的时候就容易想不起借字来,导致书写错误。如:“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极易将借字“要”错写作本字“邀”;“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两小儿辩日》),极易将借字“知”错写作本字“智”。
(四)留心词语顺序
古诗文受到韵律的限制和习惯的影响,常常调整字序,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或语序来识记与书写,往往会出现错误,因此要提醒学生特别留心。例如:赵翼《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才人”容易错写为“人才”。“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指大大小小的案件,语序显然与现代汉语习惯正相反。
(五)留意语境与出处
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常常会导致书写错误。比如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范仲淹),仅就这两句来看,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把“深”错写为“森”,把“雁”错写为“燕”。
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这一句则非常容易因为“忘言”而想当然地把“辨”写成“辩”。
(6)突破生僻字
对于经典名篇中的生僻字教师应从字的结构与意义上指导学生强化记忆,逐个击破。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春望》-杜甫)中的“簪”字,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夏完淳)中的“羁”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中的“磬”字等等,学生极易误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试是检验背诵默写效果的最佳方式。笔者采用上述技巧指导学生背诵默写古诗文后,整个年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考试中,成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1)。说明上述技巧在实践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表1 古诗文默写成绩*
考试时间
第一单元
4月份月考
5月份月考
期中考
平均分
5.44
6.86
7.27
8.20
合格率(%)
52.33
72.09
76.74
86.05
*以上是广州市南国学校2010—2011学年下学期初二级学生古诗文默写成绩,古诗文默写成绩满分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