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08:44:50搞砸两部片子后,他躲了整整5年,竟然靠这个逆袭了!

电影导演张杨专访

请看独家原创视频

《冈仁波齐》剧照

《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剧照

“那段时间非常迷茫,

电影没有给我带来愉快和成就感,

更多的是痛苦、不堪。”

张杨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处女作《爱情麻辣烫》就爆红,

之后的几个片子部部好评。

但2010年的《无人驾驶》、

2012年的《飞跃老人院》,

一部丢了口碑,一部输了票房。

于是,他逃离北京,远离电影,

把家搬到了大理,每天收拾院子,种花种草。

但一个人坐在洱海边时,

到底该拍什么样的电影?该怎么去拍电影?

脑子里还是不断出现这些问题。

他想到20多年前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时,

深入西藏的3个月的旅行,

孤独、震撼,让他念念不忘,

他决心,一定要拍西藏题材的电影。

2013年,整个团队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

风餐露宿了12个月后,一次拍了两部电影!

讲述朝圣故事的《冈仁波齐》,

今年6月上映,一路爆红,收获好评,

一般在国内,文艺电影票房破千万都难,

而它竟然马上要破亿。

8月,另一部《掌纹地:皮绳上的魂》上映,

以西部公路片的感觉,讲一个魔幻现实故事。

1991年,张杨曾租了辆自行车当交通工具

一切从1991年的那趟西藏之行开始。

当时张杨还在中戏读书,那年暑假有3个月,

他决定背包旅行。

拿着父母给的3000块,

带一个随身听、十几盘磁带、两本书,就上路了。

从甘肃到青海,再到新疆,最后进西藏,

还去了可可西里的腹地——阿尔金山。

这流浪的3个月,对张杨来说,

完全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途中经过的高原湖泊、沼泽、草原,

遇见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驴和藏牦牛,

让他震撼。

“3个月的旅行十分孤独,但恰恰是这种孤独,

让我感到自由、清醒、无拘无束。

从那时候起,我就经常跟人念叨,

我想拍关于西藏的电影。”

《爱情麻辣烫》剧照

毕业后没几年,张杨就有机会做了导演,

1997年的电影处女作《爱情麻辣烫》,

创造了当时的票房纪录,3000万。

1999年的第二部电影《洗澡》,

拿下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

“最佳导演银贝壳奖”。

《洗澡》剧照

以前,张杨在电影里讲的很多是市井生活,

父子情、兄弟情和温暖的爱情。

在《洗澡》中,他终于融入了自己的西藏情结:

一个摇着转经筒的藏族老人,

带着孙女在圣湖边完成了洗澡的最后愿望。

张杨高原反应强烈,正在吸氧

“那一次拍摄永生难忘,

当时高原反应严重,差点死在了那里。”

《无人驾驶》剧照

2010年前后,因为各种原因,

张杨先后拍了两部商业片,

《无人驾驶》和《飞越老人院》,

“每天最重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沟通演员上,

不仅拍摄过程痛苦、崩溃,

最后电影的票房也和预期差得很远。”

他甚至开始讨厌拍电影这件事。

1991年-2017年,张杨走遍了西藏

他想,必须要停下来,

再这样拍下去,就把自己给拍没了。

于是,他干脆把家搬到了大理,

远离北京,远离电影,

每天收拾院子,种花种草,

一个人在洱海边,看山、看日落。

“静下心来想,最重要的是自己出了问题。

自己变得浮躁了,

按说不该为了挣钱或必须拍个电影,而去拍。

想拍一部真正好的电影,

必须受得了寂寞,顶得住压力,受得了清贫。”

这时候,心里一直牵挂的西藏又浮现了,

2013年,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把两个西藏的电影拍出来。

《冈仁波齐》剧照

《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剧照

这两部西藏题材的电影,

就是今年接连上映的

《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

进藏拍摄,花费非常大,

这次张杨首先想到的,是尽可能减少外部投资,

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创作上的自由。

他算了笔账,两部电影,

必须把总投入成本压缩到3千万,事才能成。

于是,各种缩减成本的法子都用上了。

剧组成员最大精减:

拍摄《冈仁波齐》时,整个团队只有约30人。

拍摄时长尽可能缩减:

两部电影穿插着一起拍,1年内拍完!

《冈仁波齐》先拍了8个月,

中间田里收割的季节到了,

素人演员们需要回家农耕3个月,

团队见缝插针,期间拍了《皮绳上的魂》,

最后,再把《冈仁波齐》从拉萨到神山的部分完成。

“这个想法已经在我脑海里生长了十几年,

灵感都来自于这些年听过、见过的朝圣故事。”

《冈仁波齐》讲的是11个藏人朝圣的故事。

这部片子没有剧本,只有一个大体的思路:

人物构成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屠夫、小伙等11人,

一路朝圣,路上还要发生一生一死。

然后用纪录片的方式去拍:

用一年,跟着朝圣的队伍拍摄,

和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

《冈仁波齐》展现的朝圣路中,

拖拉机撞车后,所有人齐心协力拉着前行;

路途中还会遇见跌落而下的石头,

充满挑战和艰险,

而每个人一路从始至终虔诚跪叩。

很多人看完感叹: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剧照

虽然在同一时期拍摄,

但《皮绳上的魂》跟《冈仁波齐》完全不同。

《皮绳上的魂》故事来源于扎西达娃的两部小说,

扎西达娃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剧本大改过六七次,

张杨希望,拍出一部西部公路片的感觉,

整个电影要有冷酷的诗意。

主人公是一个杀生无数的猎人,

他被闪电劈死,又复生,

经活佛点拨,踏上护送圣物天珠的旅程。

并且其中穿插3条剧情线,

多时空交织,找寻救赎的意义。

电影的取景地大部分在阿里的无人区,

条件非常艰苦,但风景美丽、惊艳。

电影中,还可以看到:

原始森林、沙漠、沼泽、白雪、红山,

还有神山圣湖以及传说中的掌纹地。

《皮绳上的魂》里面有一个作家的角色,

他为了寻找自己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

去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

“这其实是我自己的投影,兜兜转转一大圈,

之所以这么辛苦,还要拍这两部西藏电影,

就是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困惑、思考有关,

想找回自己。”

26年,终于拍成了他最想拍的电影。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导演张杨的首部文字作品。

在书中,张杨回顾了自己20年的从影历程。

从《爱情麻辣烫》、《洗澡》到最近热映的《冈仁波齐》和新片《皮绳上的魂》,

你可以读到这些电影背后的创作灵感和不易;

也可以听一听张杨在藏地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初遇西藏,“从甘肃到青海,再到新疆,最后进藏,足足流浪了3个月。途遇风干的女尸,闲逛时被醉汉打断了鼻梁骨。”

拍《洗澡》,“因为感冒,在纳木措高反得差点儿为艺术献身……”

有传奇的经历,也有颇具张力的文笔,读起来信息量很大,而且畅快淋漓。

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以及大量精美绝伦的藏地摄影作品。

随书附送正版《冈仁波齐》电影海报一张,上面有张杨的亲笔签名。

这些年,你看过哪些良心文艺片?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