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14:15:11医砭 » 中华针灸 » 臌胀

bubble_chart 内容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病证。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篇,素问‧腹中论对臌胀的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

目前认为,臌胀的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结聚失治等。其病机则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内而成。

针灸治疗臌胀,在宋代的医籍已有大量的记载,至明代,倡用灸法。在景岳全书、类经图翼提出据症选穴的方法。针灸大成还载述了治臌胀的奇穴。

现代西医学的肝硬化腹水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水与本病证相当。

【辨证分型】

(一)实胀

腹大胀满、胀而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脉弦,苔白腻。

(二)虚胀

腹部胀满,胀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沉弱,苔薄腻,舌质淡胖有齿痕。

臌胀分型颇多,上述为针灸适宜治疗之二型。

【治疗】

(一)实胀

1.治则:疏肝理气,治湿消满。

2.处方:行间、太冲、中封、肝俞、水分、复溜。

3.方义:行间为足厥阴之荥穴,能疏泄肝经之郁结;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平肝利气;中封为足厥阴之经穴,有疏肝利络之效。水分为任脉脉气所发,泌清别浊之处,故为治水病之要穴;肝俞为肝之背俞,治肝之病变;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有益肾阴、治水湿、消胀满之功。

4.治法:上穴除肝俞平补平泻外,均用泻法。

(二)虚胀

1.治则:补脾益气,化湿利水。

2.处方:脾俞、章门、水道、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气海。

3.方义:脾俞、章门为脾之俞募相交,阴阳相配,以健脾;气海、水道相配,可益气而调三焦膀胱之经气;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相配,有健脾化湿利尿的作用。

4.治法:每次取4~5穴。腹部及背部腧穴宜灸,其中肝俞麦粒灸百壮,脾俞灸随年壮,神阙隔盐灸。余可以艾条灸,灸至局部潮红为度。下肢穴用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15~30分钟。

【古方辑录】

针灸资生经‧第四:水分治腹坚如鼓,水肿腹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息,…复溜治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支肿,十水病。章门疗身黄羸瘦,四支怠惰,腹胀如鼓,两脇积气如卵石;中封、四满主鼓胀。

景岳全书‧卷二十二:脾俞(治胀,随年灸之)、肝俞(治胀,灸百壮)、三焦俞(治心腹胀满、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羸瘦少气)、水分(治腹胀绕脐结痛,不能食,若是水病,尤宜灸之)、神阙(主水肿膨胀,肠鸣如水之声,极效)、石门(主水肿水行皮中,小便黄)、足三里(主水肿腹胀)、水沟(主一切水肿)。

类经图翼‧卷十一:水沟(三壮)、水分(灸之大良)、神阙(三壮,主水鼓甚妙)、膈俞、肝俞、胃俞、肾俞、中脘、气海(气胀,水鼓、黄肿)。

神应经‧腹痛胀满门:鼓胀:复溜、中封、公孙、太白、水分、三阴交。

针灸大成‧卷九:单蛊胀:气海、行间、三里、内庭、水分、食关(在建里穴旁1寸,为奇穴)。

双蛊胀:支沟、合谷、曲池、水分…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