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9:14:22赵刚:从“术”到“艺术”:摄影的艺术之路
正是在摄影这第一个艺术发展期,人们逐渐认识到,摄影具有一种源自科技的、不同于以往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力量,因此不必对绘画亦步亦趋。
于是,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到五十年代初,摄影进入了“本体”探索期,展开了基于摄影两大基本特性——“原真的拷贝(记录性)”、“时间的切割(时间性)”的美学探究。
对“记录性”的研究,诞生了美国“直接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在德国则出现了类似的“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对“时间性”的研究,出现了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52年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Decisive Moment)。
这两大探索构成了摄影本体美学体系的主干,确立了摄影的基础审美。在这个本体探索时期,摄影的影响力继续放大,摄影的艺术身份进一步受到了艺术界与社会公众的关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随着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的《纽约》(New York)这两本摄影集的出版,摄影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个人体验出发,观看并表达自身感受,摈弃了摄影作为“公共观看”的身份;通过对生活常态和平庸无聊的展示,质疑意识形态化的“高大上”的影像;粗糙暴戾、开放多义化的图像,代替了优雅精致、指向明确的图像。摄影的“个人化”、内容的“日常化”、影像的“粗糙多义化”,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摄影走向。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于世界艺术中心地位的美国出现了“新风景”、“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学”、“私摄影”等新思想和新实践,对当代摄影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的摄影艺术沿着四个方向展开探索:一是关于“风景”——形成了从“社会的风景”到“新地形学”(批判的风景)的理念;二是关于“纪实”——出现了与长期以来具有社会变革意图的纪实摄影大为不同的“新纪实”,即走向“个人化”的艺术家的纪实;三是关于“彩色”——确立了“彩色摄影”的艺术地位;四是关于“私摄影”——确立了摄影家通过私人影像(视觉日记)来达成公众视觉文献和艺术创作的新途径。
同一时期,美国开始形成集艺术家、画廊、艺术评论家、专业媒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收藏家等为一体的强大的系统化的“艺术体制”,并依靠巨大的艺术影响力与雄厚的资本,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体制。摄影的艺术地位最终得到公众和市场的承认。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摄影进入当代摄影时期,展现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态。
摄影一方面作为当代艺术领域中极具生命力与扩张性的艺术媒介,突破“摄影”身份的藩篱,在“当代艺术”这个大框架之下,与其他各种艺术媒介融合演变;另一方面摄影作为“摄影”——一个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年轻的艺术媒介,继续探索自身的艺术疆界与可能性。
当代摄影的发展既受到内在艺术基因的驱动,同时前所未有地受到资本和市场的影响。艺术与资本,成为理解当代摄影的两个入口。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摄影展现出“大型化”的特征:为了适应艺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的大型空间,同时适应艺术市场运作的需要,当代摄影常常以大作品、大展览的面貌出现,终结了摄影在绘画面前的“自卑”。
因应这股大潮,“大画幅+彩色”成为当代摄影的主流形态。摄影从此前热衷于使用小型照相机对世界的“快速一瞥”,逐渐演变为用大画幅照相机对世界进行“凝视端详”。
摄影技术变革,往往带来摄影艺术的变革。当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摄影有可能跳脱长久以来依靠写实描摹进行艺术表达的老路,获得新的巨大生命力。 此刻,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影像时代的入口。
推荐书籍:《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作者:赵刚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页数:318
定价:89.00元
关于《世界摄影美学简史》
这是一本从摄影美学切入的世界摄影史,阐述摄影术诞生直至当代,世界范围内主要摄影美学的产生、发展与传承。
摄影美学是讨论摄影与美的学科,专指作为艺术形式的摄影的价值观与评价标准。从摄影史来看,摄影美学一般以摄影思潮及摄影流派的形式出现。
当代摄影复杂多变,富有扩张性。置身其中,很容易迷惘。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摄影史论的修养,必不可少。这既是理解当代摄影的钥匙,又是廓清思路的坐标。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
感谢本文作者赵刚老师授权刊发
公益摄影阅读计划
诚邀100位摄影教师、摄影编辑、图书作者和文化名人为广大影友推荐自己的或建议给影友们阅读的100篇(本)文章或书籍,让这些专业人士给我们推荐有益的精神食粮——理论性和学术性的书籍和文章,大家一起来精读,细读,读有质量的文章和书籍,帮助摄影人启迪心路,敲击智慧之门,让我们看到光亮所在。
【公益摄影阅读01】唐东平《咀嚼日常的味道》
我们知道,对于普通人的观看来说,外观表象很难抵达物质本质,摄影的价值就在于它向人们揭示了我们该如何观看的一系列思考,并时刻保持反思自己摄影观看这一行为的自律与警惕,不断从个人面向、历史面向与社会面向的深度与广度上反观自己的这个获意行为本身。
摄影属于视觉化的呈现,不同于文字需要通过大脑的重组,然后构建想象与再创造,才能形成完整的审美意象,它以最直观的形式给予我们最强烈的视觉呈现,所以,摄影师在采用摄影方式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善于克制,以避免滥用手中的特权。其实,摄影画面的优雅,完全掌控在摄影人的手中。
——唐东平
【公益摄影阅读02】李楠《风景摄影,需打破“视觉奇观”》
风景摄影,由来已久,从者甚众,那么,究竟什么是风景摄影?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在提示我们:对于风景的理解,不能将其简单窄化为自然风光;风景摄影,当然也不是观光式的唯美与消费,而是一个包含了生动现实与复杂问题的视觉表达。我们常说的风光摄影、景观摄影、地景摄影等,其实都包含在landscape photography里面,这在西方摄影评价体系里,已经是非常清晰而成熟的概念了。
摄影在提供一种观看的同时,必然屏蔽另一种观看;我们究竟要“制造”怎样的风景、表达怎样的风景,才是真正的时代风景、中国风景?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却值得去深思的课题!
——李楠
【公益摄影阅读03】王保国:从唯美到“邋遢”:时尚摄影小史
时尚,是世界和生活的一部分,是历史和现实的一部分,也是每一个“你”的一部分。
现在邋遢时尚已经覆盖了每一个人。今天的时尚摄影,邋遢时尚和率真风格以各种自由随意但更加精致的变体不断出现。时尚是无处不在,时尚也是一地鸡毛——这确实是一个新时代。
——王保国
【公益摄影阅读04】安光系:我们该如何解读风光照片?
摄影也好、音乐、文学、绘画也罢,这些表达方式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它只不过是人们用一支不同的笔,在“白纸”上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里面都有我们想说的话,想表达的世界。这里面,它们都有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准则。所以,从文化角度上来讲,即使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祭祀,也和摄影是相通的。只是,它们的语言表达不同而已。
这些事物转瞬即逝,摄影使之永生。相机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也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时光记录之笔。当下,我们既要珍惜这些记录世界观察世界的机会,也要警惕和防止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快门的现象。
——安光系
【公益摄影阅读05】陈仲元:学摄影,读书或许是捷径
摄影在技巧上确实与其他的艺术有所区别,当今照相机的自动化、智能化会带给人一种“简单速成”的错觉,总会觉得摄影是一个“太简单”的事情,但就是因这个“太简单”,拍摄出一张让多数朋友赞赏的照片也就更难了,这就应了那句话“摄影很难,难就难在它太容易”。
若希望自己的摄影能够表述情感,能够抚慰心情,能够悉心观赏,能够用作交流,能够表述观念,能够……那还真的是要下一些功夫认真进入摄影的学习状态。
——陈仲元
【公益摄影阅读06】颜长江:你看那流水高山
在这两次非常愉快的旅程中,可以说,我对中国文化的精粹之地,所谓江南,有了较深入的领悟,这对我个人也很重要。
我对古典精神的热爱,与他们的文艺复兴有相当的重合度,有精神上的一致性。这些年,我总在入世出世间往来。
——颜长江
【公益摄影阅读07】朱洪宇:《观看的眼睛》——摄影师必读批判理论
在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影像已经不仅仅是提供必要的信息来源,更重要的是影像的呈现,能给人以思考并能更深刻地重新认识世界。
——朱洪宇
【公益摄影阅读08】海杰:论“手机摄影”
手机是一个买办平台,它不是相机那样的生产平台。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手机不具生产功能,也不意味着它要受到道德谴责,而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相机那样单向度的生产模式去衡量和评价手机在今天所表露的各种职能和文化特征。
跟传统数码相机相比,手机在影像生产方式(按动快门)和观看方式(取景框)上没有实质性变化。但在传播方式(移动互联网)和交流方式(粉丝群)上,它被激活,成为今天的媒介先锋
——海杰
公益行为 有你有我!
关注公众号,获得更多公益摄影阅读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