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00:43:05寻找舂陵侯国:远山中,孤冷的一座城
◀舂陵侯国世系表。
舂陵侯国遗址非常容易找寻,穿过柏家坪村临近路边的屋舍就可以看到。组图/记者常立军
航拍永州宁远柏家坪镇。图/志大
曾经的舂陵庙遗址,后来成为了村中的小学。
舂陵侯墓已无封土堆,而是一个被围墙圈起来的方形空间。
当地居民在舂陵侯墓边乘凉聊天。
历史是个很有趣的观察维度,它让一些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变得亲密,也让一些貌似平凡的地方拥有了一种苍茫的历史气质。湖南的汉代侯国,多分布在极为偏远的乡野。历史遗忘了它们,它们却记录了比繁华城市更多的历史。永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舂陵侯与泉陵侯都被分封在这个湘南之野,这里是湖南区域王子侯国的重要分封地。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舂陵侯是谁?有人说他是古代的大地主
湘南虽远,却是汉廷的重要地理边界。
舂陵的地名,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中。深平防区是一个早已出现在考古资料中,却很少为我们所关注的历史地理概念。它指的是深水(潇水上游)与汉初设立的桂阳郡南平县一带。这里与南越国接壤,是汉廷对敌斗争的南部前线,长沙国因此承担着重要的卫戍任务。这里的行政区划受到军事作战的极大影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曾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
西汉湘南的两个主要侯国,以阳明山为地理分界,一山之隔,是完全不同的地理空间。
泉陵侯国在阳明山北麓的永州市区,舂陵侯国则远在山那边宁远县。阳明山是永州市最为重要的地理空间分隔,山的一侧是道江盆地,一侧是零祁盆地。这里是中原文明的南极之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上,标注这里为九嶷山和泠道故城。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离开永州市区一路驶向南边的莽莽群山。阳明山最高海拔1625米,山高路险。一路上天色阴沉苍茫,两千多年前的舂陵侯刘买,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翻过这座大山的呢?想必不会太好。这样高耸的山,这样艰险的路,即使是封侯,感觉大概和贬谪也差不多了。
舂陵侯国千年后的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还在如今的市区范围。舂陵侯似乎比他更为凄惨,这山林,荒蛮得似乎从来没遭遇过文明。我们在山中行进时,路过了桐梓坳,现如今是颇为热门的景区,想来刘买也曾走过这里,只是应该没什么心境去欣赏这里的风景。
中巴车在颠簸摇晃中艰难地翻越了巨大的阳明山,然后一路欢歌向下,进入一片平坦地带。还没走多远,司机就喊我下车,说是柏家坪到了。站在永连公路旁,我试图在这里找到一点“历史感”,满眼看到的却是卖各种家具和建材的店子。这里是附近有名的建材市场。
这里是永连公路边的一座集镇。镇上有两座村落:柏家坪村与柏家井村。与泉陵侯国在永州极为微弱的存在感不同,舂陵侯的影响在这里随处可见。路边有镌刻着舂陵故城的巨石;街上有舂陵百货、舂陵书店,甚至还有一个舂陵侯宾馆。然而当我问起舂陵侯是谁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他是个将军,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古代的大地主……
舂陵侯国遗址非常容易找寻,穿过柏家坪村临近路边的屋舍就可以看到。站在路边,我们看到的遗址是几条百多米的土城墙,上面长满了松柏和杂草。路边有两块碑。一块是198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宁远县人民政府所立的省保文物碑。古朴的隶书,刻在一块青石之上,虽然字迹不太清晰,但古朴苍劲的气势令人肃然起敬。
老碑的旁边,是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湖南省人民政府所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黑底烫金大字,分外醒目,可惜周围用米黄色瓷砖修葺,稀释了历史感。
阳明山与都庞岭的群山构成了天然的巨大屏障,围合着这个远山中孤冷的小城。这里远离中央,甚至离父亲所在的长沙国都是那么的遥远,刘买一定分外孤寂。
舂陵侯国是刘仁时期有组织迁往南阳郡的,因此侯国的基础设施并未受到太多破坏。这里未来的发掘工作依然值得期待。
有村民见我们在村中寻访,主动过来搭讪,告诉我们说这里曾经还有一座舂陵庙,就是现如今柏家坪小学的位置。小学如今也因为建筑太过老旧而更换了地方。我问他们知不知道舂陵庙里祭祀的是谁,他们说里面好像有几个菩萨……后来就被拆掉了。
按史料推测,舂陵庙应该是光武帝刘秀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历代舂陵侯所设。在经历了长时间且混乱的演变之后,庙里的神仙也被更换了几波,只有舂陵庙的名字一直流传了下来。
那人,那山,那国:舂陵侯国与舂陵侯墓
舂陵侯墓并不难找寻。
一般来说,侯国的城址与墓葬都会相隔一定的距离,但不会太远。柏家坪村的村民告诉我们,舂陵侯墓在永连公路对面的另外一个叫柏家井的村子里。于是我们在烈日下向着舂陵侯墓的方向行进,途中几乎要热得晕过去。幸好一位骑摩托车的柏姓村民停了下来,询问我们。得知我们要去找舂陵侯墓,便很热情地搭上我们,一路飙着他那辆豪爵125摩托向远山奔去。
大概骑行了有十分钟,车子停在了接近山脚的一座房子旁边。他说这里就是舂陵侯墓。
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看到的不是封土堆,而是一个被围墙圈起来的方形空间。柏姓村民与舂陵侯墓边那栋房子的主人躲在阴凉处聊起了天。我们则小心翼翼地向那栋红砖围合建筑走去。
围墙上有一个简陋的小铁门,门没有锁,墙上有青石碑,刻着“舂陵侯墓”四个隶书大字。这是1983年设立的舂陵侯墓省保文物碑。从外面看,围墙里是一片小树林,巨大的柏树从墓园中生长出来,在周边平坦的地势里,这个地方显得格外突出。推开小门,走进墓区,里面果然没有封土堆。这里早已成为一片平地。
一块碎成几段的石碑躺在荒草中,分外醒目。碑上字迹模糊,离得远一点才能勉强看清“汉舂陵”几个字。题款则是“大清嘉庆”以及一串早已看不清的字迹。这明显是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立的舂陵侯墓碑。后来据墓旁居住的柏姓老人说,当年他听老人说曾经有一块巨大的汉碑,后来被丢到了某个水塘里不知所终。按照史书记载,舂陵侯的后人刘秀光复汉室后,对舂陵侯墓大加修缮,增加了祭祀规格。按理说,石像生以及其他墓园设施应该有很多,然而历史过于久远,这些遗物早已散失得不知去向。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蛇被我们惊扰,飞速地离开。它让我们想起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除了那块残缺的墓碑,墓区已无物可寻,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里是第一代舂陵侯刘买的墓葬。
刘买是定王刘发的儿子,他的哥哥刘庸继承了长沙国的王位,而他则被封为舂陵侯。这里虽小,却也是他的王城,是他的世界。
舂陵侯城址虽长期受自然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和破坏,但整体保存相对较好。城址整体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保存相对完好。东、西城墙长170米,南、北城墙长135米。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大约还有两三米以上的高度,平坦的城墙上大多已被当地居民辟为菜地。
城墙有明显的夯层,夯层较致密,多为灰褐土、黄褐土或红褐土,中夹杂有少量陶片或瓦片,其中在北侧城墙底部发现陶瓦层。城墙据推测应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考古发掘采集遗物主要有陶片和瓦片,以瓦片为多,另有少量的青砖。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其实就是残存的城墙和田野间的陶瓦片。远在湖南乡野的舂陵与河南的洛阳,本来并不相关的两个地方,因为这些历史信息而产生了一种联结。元曲大家张养浩写过“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山坡羊·洛阳怀古》)。天生感性的文学家往往为历史兴衰的必然性而浩叹,而我们却为此中种种奇妙的偶然性感到兴奋不已。
责编:刘茜
来源:潇湘晨报